(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氟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缺氟则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龋齿。茶叶中富含氟,因此适当饮茶对补充人体所需的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体对氟含量十分敏感,一旦摄入量超过了安全范围,就会引起急性或累积性氟中毒。近年来新发现大量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过高的茶叶而引起的氟中毒现象。因此,研究各种茶叶的氟含量,以及不同冲泡方式下氟的浸出率,对于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份公文: 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思茅分局协助企业制定内控标准推进普洱茶产品深加工 索 引 号:530800-006174-20081112-0003 发布机构: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名 称: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思茅分局协助企业制定内控标准推进普洱茶产品深加工 主 题 词:经济管理 普洱茶 内控标准 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思茅分局协助企业 制定内控标准推进普洱茶产品深加工 茶叶是普洱市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开发以普洱茶为原料的新产品,既能提升普洱茶的饮用价值又能促进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是普洱茶的发展方向。 为更好的促进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云南省普洱市普春茶厂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合作,引进了开发项目资金,着力开展低氟普洱茶的研究、生产加工。其生产加工的低氟普洱茶是采用云南省普洱市境内所产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在传统普洱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低氟茶的特定工艺加工而成,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是普洱茶的深加工特色产品,具有低含氟量F≤260mg/Kg的显著特征。该低氟普洱茶产品主要销往藏区、西部草原等地区,既满足了该地区人民对低氟茶的需求,又拓宽了普洱茶的销售渠道。 但低氟茶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为帮助企业按标准严格组织生产、检验、销售,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思茅分局急企业之所急,于2008年4月多次深入企业,通过项目来源、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技术指标组成等工作流程,协助企业制定了企业内控标准《低氟普洱茶》作为组织生产、检验、贸易的依据。该标准的制定,为低氟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品质特征保证提供标准依据,促进了普洱茶向深加工发展。 而普洱茶中的含氟量倒底是多少呢,让数据来说话吧:(摘自国家相关权威检验部门近期检验数据)
(该表摘自国家相关权威检验部门近期检验数据) 看完这些资料,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了。2005年的时候,立顿茶被指氟化物含量过高,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呢,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公布了联合利华立顿茶氟含量检测结果,结果显示,被检测的立顿系列产品氟含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现在,普洱茶又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长欺饮用导致骨质疏松"的帽子,不过,公道自在人心,引用一句陈院士读完报道后的话:"我国已有的茶叶中氟的限量标准为300mg/kg(毫克/公斤)。如按报上说的'超过国家标准60倍',那普洱茶中的含量要高达18000mg/kg。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造谣和天大的笑话。"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云南境内适合云南大叶种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区域,为北纬21°10′~26°22′,东经97°31′~105°38′的区域。普洱茶产地地处低纬度,高海拔,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m~2100m、坡度<=25°的中山山地。" 这不禁让人质疑,在说出 "普洱并不是珍稀茶树,整个云南都可以种植"这种话之前,到底有没有对普洱茶的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过调查,对普洱茶到底又了解多少。这种言论让人觉得很不负责任。 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一带生长着2.8万余亩古茶树,其中1号古茶树树龄2700年,被称为"世界茶树王",茶树原产地"活化石",2001年初,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试问,如果这2700年的茶树王都不算是珍稀茶树,还有哪个可以称作珍稀茶树呢? 如果这样的茶树产出的茶叶还不稀有,那我不禁要问,何谓稀有???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云南省第二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文集》中的两篇论文《普洱茶缓解小鼠被动吸烟烟毒危害的研究初报》(程志斌,黄启超,曾振辉,张爱玲,高峻,张陵,高土争,葛长荣),《普洱茶对被动吸烟小鼠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刘旸,程志斌,高峻,黄启超,张爱玲,曹振辉,张曦,高士争,葛长荣),以严谨的科学实验证实了普洱茶可以减轻烟毒的功效。 关于"防癌、抗癌"功效,有梁明达、胡美英教授用细胞培养及电子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发现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百分之一的浓度即有明显作用。 关于"抗毒"、"抗癌" 功效,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云:"普洱茶性温味香,产攸乐、革登……六茶山,以倚邦、蛮砖茶味较盛。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 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 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其卷六《木 部》中又云:"普洱茶、茶膏能治百病,如肚 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 颖、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思茅 采访》、《物理小识》、《百草镜》、《滇南闻见录》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记载。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国家级专家、教授梁明达、胡美英所著一文《普洱茶--21世纪的抗癌保健饮料》中就例举了这样的事实: "我国恶性肿瘤总死亡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云南省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的省份。思茅、临沧及西双 版纳等又是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的地州……为何思茅普洱等地恶性肿瘤较少?虽然涉及因素很多,但不能不考虑到与这些地区的土壤气候特点,以及由此而出产的特殊茶叶品种,以及广大人群长期饮用这种特殊的茶叶等因素有关。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常年饮用这种茶,吸收了茶叶的化学成份进入体内,茶叶中的各种养料滋养了千百万人民,有效地预防及控制了癌症的发生频率。" 诸如此类的关于普洱茶功效的事实依据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对这种人说的多了,也没多少意思,对牛弹琴而已。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陈宗懋 因传真件字迹模糊,都市时报严遵"声明"原件作过技术处理 陈宗懋声明内容(摘自都市时报(http://times.clzg.cn/html/2008-12/04/content_25022.htm)): 我的声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大连《新商报》12月1日刊登的《长期饮普洱茶易致骨质疏松》一文中说:"在一次全国峰会上,茶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说普洱茶含氟量太高,甚至超过国家标准60倍,长期服用会导致骨质疏松,不适合中老年人。"我看后非常气愤。为此,我特委托大连市茶叶协会代向《新商报》提出质问,并发表如下声明。 1、我本人从未在任何场合和会上发表过这个看法,我要求《新商报》提供证明我曾经讲过这个内容的证据。 2、我国已有的茶叶中氟的限量标准为300mg/kg,如果按报上说的"超过国家标准60倍",那普洱茶中的氟含量要高达18000mg/kg。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造谣和天大的笑话。 3、《新商报》这种不负责任的文章对茶产业,特别是云南的普洱茶产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因为大多数读者并不了解真实情况。因此,《新商报》必须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予以纠正,对发表这种不负责任的文章向读者进行道歉,以消除造成的不良影响。 4、我是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商报》的指名文章对我的名誉带来严重影响。我要求《新商报》对此进行道歉。我保留对《新商报》的上级部门提出申诉的权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陈宗懋 2008年12月2日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也许以前大家不知道普洱茶,但不知道不等于没有,难道就因为普洱茶"没风靡到十年",普洱老茶绝大部分就都成假的了?据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秘书长、王郁风先生《普洱茶与清皇朝》一文载: "本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儿茶、茶膏。"据称,这些普洱贡茶,曾有专家取了一些试泡, 评语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这也正好印证了邓时海先生之说:"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 照这样来看,这些故宫里的贡茶也是假的喽!看来清皇朝真是傻啊,还把普洱茶当个宝。恩,也有可能是故宫博物馆记录有误,这东西不是"普洱茶",哈哈哈。我不禁要问,这几位仁兄是中国人吗?读过书吗,看过《红楼》吗?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中明确规定:"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不知道这又是从哪找的"行业内标准",被咨询的这位厂商又是何方神仙,可以断言"6年是临界点"?看来这几位仁兄眼太高,还没低下头来看看国家标准。如有需要,本人愿意提供,免费的。 (图片源自 大连《新商报》20081201期) 关于普洱茶炒作,是一部分用心不良的商人疯狂操作的结果,况且央视已经对此问题做过详尽的报道,不知道为何又在这一天被重新提起,而且还是在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的这一天,这一切都只是巧合吗,还是有人见不得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唯恐天下不乱,故意跳出来兴风作浪? 每天适量饮茶对健康有益,但常喝浓茶却有可能损害肾功能,还会引起骨质疏松,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如今有一种疾病叫"茶叶型氟中毒",即指摄入过多含氟量高的茶或茶叶制品而导致的慢性氟中毒。氟中毒可导致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浓茶含较高的氟,常喝浓茶会损害肾脏。因为,肾脏是氟的主要排泄器官,当机体摄入过量氟超过肾的排泄能力时,导致氟在体内蓄积,肾脏含氟量会明显增多。实验表明,滞留肾脏过量的氟能引起动物肾脏皮质与髓质肾小管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