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古茶区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0多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生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传,南糯山先民植茶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距今已1700多年。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树龄200~500 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938年4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2棵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 南糯山茶王树 生长于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山箐中,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成立,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工作。当时,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5米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3株主干直径在 0.38~0.54米、高3.5~4米、树冠直径8米左右的大茶树。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 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1990年 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勐海县政府成立"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采取技术措施,保护和挽救茶树王。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茶王树"树姿开展,树幅9.6米,叶长16.7~20.9厘米,宽6.8~7.9厘米,侧脉11~14对。花色白中带绿,花冠直径3~4.1米,花瓣 7~8片,柱头3~4裂。茶果呈三角形。叶芽长3.43厘米,一芽二叶重0.57克。鲜嫩叶内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叶含茶多酚 8.9%、水浸出物32.68%。 南糯山古茶树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2002年5月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曾云荣等人实地考察,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800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