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12届温州早茶节将在我市开幕。历史上,茶与佛教、诗歌有深厚的不解之缘,南宋温籍高僧大休正念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向日本传播径山寺茶宴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历代高僧往往在修禅论道中以茶助兴,又往往将自己的感悟发之于诗歌,茶与佛教、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茶禅渊源尤甚。诗中有茶,茶中有禅,三者相通。自从"赵州茶"成为千古禅门公案之后,"吃茶去"成为禅林法语,禅门请吃茶时都会有一番佛法上的问答,并在禅语机锋上显示修行人的见地功夫。饮茶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顺应佛教的教规,因此自然为禅林所提倡。 宋代,许多寺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道仪式,最有名的当推南宋杭州径山寺。径山寺又称兴圣万寿禅寺,位于杭州余杭,位居南宋禅院五山之首,是当年日本禅僧参谒求学的首选目标,先后有多名日僧在此挂褡求法。 径山寺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成为南岳禅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径山寺茶宴移入日本的是径山寺僧无学祖元、大休正念。他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无学祖元,字子元,号无学,浙江鄞县人,依径山寺无准师范禅师,又参住持石溪心月等禅师。南宋末,祖元到温州雁荡山能仁寺躲避战乱。至元十六年来到日本圆觉寺传授禅法,任住持,他辞职后,大休正念奉诏执掌,成为该寺第二代住持,两人关系可见一斑,在日本禅宗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大休正念(1215-1289),自号大休,出生于温州城区,师事石溪心月,宋咸淳五年(1269)东渡日本,专倡禅宗临济宗禅风,创佛源派,也称大休派,为镰仓禅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谥号"佛源禅师",有《正念大休禅师语录》两卷行世。大休正念对日本文化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禅宗上,因为继无学祖元后,将径山寺茶宴在日本发扬光大,从而使日本禅院茶礼完整化、规范化。 咏茶诗阐发禅茶关系 大休正念不仅传播中国的禅茶文化,还写有多首茶诗。 在中日僧人之间的交流往来中,日僧回国时,南宋的禅僧往往赠以诗偈相送。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日本僧人无象静照入宋,登径山寺参石溪心月禅师,服侍五年。大休作为同门师兄,与其同学四载,关系非同一般。景定三年(1262)秋天,静照到天台山石桥寺,供茶汤于寺内的五百罗汉,作二诗偈,当时禅林诸老四十余人,各作二首,赓韵相和,无象静照把这些诗偈制成诗轴,后来带回日本,名曰《石桥颂轴》。 无象静照回国后,与大休正念音讯断绝。咸淳十年初夏,大休正念在日本与无象静照重会于关东镰仓建长寺。无象静照出示《石桥颂轴》请其作序,正念欣然提笔为之,并和韵二首,其一即为咏茶诗:"浓浇一盏雨前茶,满室虚明现晓霞。若作梦中奇特见,知君眼底又添花。" 《石桥颂轴》不仅记载了无象静照与宋僧交往的佳话,而且其中所存南宋僧人的和诗,皆是《全宋诗》所未录,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宝贵史料,如雁荡山和尚惟益的和诗:"未治涓滴赵州茶,先沐鸾舆降锦霞。若谓应身元不动,又添梦里一株花。"温州江心寺住持无二的诗:"扶桑来献雨前茶,紫气氛氲贯白霞。圣者灵踪藏不得,一瓯各现一瓯花。"都是咏茶诗,丰富了温州茶文化。 大休正念不仅在《石桥颂轴》留下咏茶诗,而且他善写诗,爱品茶,常以茶诗抒发禅趣。他的《茶盏》一诗就体现了充满自然生生之趣的禅境,淡远有致:"饭罢寻常惯用底,客来拈掇展家风。相逢不具通方眼,未免朦胧在梦中。"对禅门而言,饭后三碗茶是和尚家风。饭后饮茶不只是自然展现禅者境界的平实家风,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因此,茶就成了借教悟宗的最好媒介。 在《正念大休禅师语录》中,大休正念认为:"庄严梵筵,一花、一灯、一香、一茶,供佛斋便。"尝茶而悟禅,心灵超脱而自在飘然,能无限体味微妙禅法。此外,他常谢茶送茶以助禅,曾写《送守殿新茶二兼谢惠茶问与赵州同列》诗:"百草头边占早春,玻璃盏泛乳花新。淡中无味有余味,舌本还佗具眼人。" 大休正念将禅与茶的关系,发展到水乳交融的分上,使人在淡淡的茶味中感受浓郁的禅意。诗人于淡中取味,眼中具味,领悟得禅境,这正是"出家和尚脱俗凡,食谷吸茶在人间。咏茶寄情酬诗客,妙句绝章惊诗坛"。 (作者:潘猛补 来源:温州日报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