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大时代,谈谈我的产业观

前几日A君收到了我寄去的茶样,喝罢,与我通了一个小时电话。其内容大意如下:

你这个茶啊,之前我就听说很粗老,黄片多什么的,喝了发现做得非常干净。这种粗老叶和一般意义上的黄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说味道淡,但是我喝下来还是很饱满的,至少我是很接受这个茶。但是这个茶的工艺肯定跟一般的做法有不同,或者原料就不同。我猜测它的工艺是blablablabla….这样的茶我接受,但是肯定大部分人不接受。因为它改变了习惯,你这一改,好多人的习惯没法儿跟着你改,人家都不认可你这是普洱茶了,你说还怎么办?

我赞赏了A君对茶的解读能力,但是对于改变习惯的说法表示了不同见解,这牵扯到了一个更大的层面,个人觉着这个层面可以叫做产业观。这一番思辨颇为有趣,于是记录之,与茶友共享

产业观我大略划了下档次,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固执型的产业观

持这类观点的人经常见得到,令人头疼。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我们老祖宗从来就怎样怎样,祖祖辈辈就怎样怎样"。他们的逻辑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好的,任何改变都是错的。(实际上老祖宗留下了什么他们自己往往是理不顺的。)

他们往往憎恨机械,憎恨良种,憎恨科技,憎恨创新

这种风气在茶界很常见,到处打着的复古大旗可见一斑。

且无论这种"古法"的缺陷有多明显,总会有这些人去追捧,去维护。

其实我知道,他们爱的不是茶,不是这个产业,而是这份"传统"语境中的安全感,是创立这个"传统"的教主。

做惯了某一茶类的人,去鄙视其它茶类,也是固执型产业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以说,这种产业观,是最低级的产业观。

第二种,灵活型的产业观

这应该是主流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我做茶,无所谓做的是什么茶,只要好喝,不伤身体,甚至有保健功能,能卖得掉,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茶农收入,造福一方百姓。茶农得发展,商人得利润,消费者得享受与健康,各方都满意,这样不是很完美吗?

至于说,这个茶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是老品种还是新良种,是普洱茶还是乌龙茶,是发酵茶还是不发酵茶,这都无所谓。

这种产业观,是比较主流的产业观。

当然,过于灵活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会被人说这是向钱看,没有坚守。

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逐利其实是再道德不过的事了。

第三种,超脱型的产业观

谈到这种观点,我们得从传统讲起。

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每有大家出现的时代,必然是茶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或者可以把这样的时代称之为"大时代"。

而且这些生在大时代有代表性的茶人,有一个有趣的相同点。

"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陆羽同志生在盛唐,那是一个茶产业大发展的年代。陆羽总结出了一套从种到喝的科学的茶事方法,引领了潮流被称为"茶圣",他是一个改革家。("我们的第一个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纪中叶的陆羽"--------冈仓天心)。

北宋是个太平盛世,也是茶产业大发展的年代,蔡襄写《茶录》引领一时风尚,改革家。

永乐朝,也算明代的盛世,茶产业大发展,写《茶谱》的朱权,改点为泡的带头人,改革家。

吴觉农,不必说了,改革家。

与"大时代"相对应的,会有一个"小时代"。

这样的时代中,产业发展受困于马尔萨斯陷阱。在"小时代"中,茶是"长物","长物"是什么?多余的东西。

张岱的时代,是一个"小时代"。张岱是天才,把茶玩到了极致,在茶文化的领域中用张岱特有的方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但是他只留下了什么?一些奇闻异事。他对于其时产业的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至此似乎可以触摸到一个轮廓,茶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看产业所处的时代,"大时代"中必然会发展进步,"小时代"中则停滞不前。

发展必然会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因此改革与发展总是相互伴随。

而"小时代"中再求新再极致,也不会有人来为"长物"买单,这个时代中做出的创新与极致注定是自娱自乐。

话到此处,我的意见已经浮出水面,"大时代"中需求进步,求改革方能时代洪流搭配而前进;"小时代"中则但求守住本元,来日方长。

换言之,就是要活在当下。但这不同于逐利的灵活,这是有抱负有情怀的灵活。

拥有这种产业观,就不局限于传统还是创新,不明就里的人有时会觉得这很固执,有时候又会觉得这太灵活。他们不知这样的企业家心怀伟业,已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问题是:今天是一个"大时代"还是一个"小时代"?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所有产业的界限都被重新规划,产业由此被重新定义,茶产业概莫能外。

尤其进入信息时代后,人越多资源就越多。人类似乎由着科技进步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至少是远离了)。

那么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内,这一定是一个"大时代"。

/李扬 小伙伴

图片来自素材网,谨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