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茶也叫大树茶,指存活百年以上的乔木茶,是云南众多茶品种当中的珍品。原茶嫩绿,叶形标准精细,小而挺立,似乎带着一种骄傲。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明晰的脉络,丝缕分明。在阳光下欣赏,一枚茶叶,柔嫩但不失韧度,在枝桠上竖立生长,带着植物特有的色泽。 古茶树生长在云南深山老林之中,茶产量稀少,特别是千年古茶树已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活化石"。 结缘千年古树茶 朋来先敬总经理、北京嘉叶源茶行有限公司创始人罗平投身古树茶保护多年。为探寻古树茶真迹,她多次深入云南高原,比较气候和土壤环境对古树茶的影响;收集大量有关古树茶的茶叶样品与图书资料;为掌握加工工艺,她自己动手体验加工过程,总结得失,验证差别。 罗平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福建武夷山茶人,家里有着祖传的制茶手艺。从记事起,她就随外祖父上山下地、种茶采茶、制茶品茶。长大后,"茶痴"罗平选择茶作为大学的主修专业。 在中国,"茶"已不只是一种饮品,它可能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中国"茶"融汇了佛家"禅茶一味",也渗透着道家的清灵、儒家的和谐,体现着多种思想文化的交汇融合。 就像罗平,茶对于她来说,便是传承。从小被灌输这些以文兴茶、以艺传茶的观念,她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古树茶之文化,更有历史的气息,品之会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豁达感,也能体味传承千年的那一份积淀。古树茶中的"道",更是带着千百年风雨沧桑过后的透彻与练达。 2001年初,罗平来到北京,从茶叶批发做起,跟着行业前辈考察茶产地和市场。2003年,她接触到前辈们整理的古树茶资料,从此与古树茶结缘。当真正走进云南古树茶园时,罗平才发现,这里不只是淳淳茶香,还有前方并不算坦途的路。 走出小众茶叶圈 古树茶并不被大众所熟知。近年来,在罗平等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古树茶已走出小众茶叶的圈子。2014年10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古茶树死亡率颇高,让其"生存危机"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而对于罗平来说,组织茶树认养公益活动、前往云南茶园进行考察,古树茶的保护和推广工作早已是她每天都要跟进的事情。 我问罗平,您生于茶叶大省又是祖传制茶,多种茶叶都品尝过,为何对远在云南的古树茶情有独钟? "这缘于古树茶亟待保护的现状。"罗平介绍说,古树茶必须是纯料茶,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茶区的六大古茶山和新六大茶山才有。市场上以古树茶包装盒销售的,仅有3%为真正的古树茶料。由于炒作,暴利引来过度开采,现存的古树每年以20%死亡率的速度在消失。这一稀有品种茶叶前景堪忧,通过古树茶事业的推广,希望这种优良的茶能够延续下去。 茶课堂里重传承 让古树茶从遥远的云南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都市茶市场的一部分,可以让古树茶的种植、采摘和保护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对此,罗平倡导"古树茶生活圈"的概念,以茶课堂的形式,从茶、茶艺以及各种茶的外延等部分,向人们展示古树茶特有的芳香。 茶课堂内容涉及茶的专业知识和品鉴。例如,刚刚过去的一期茶课堂上,罗平拿出5款不同产地的红茶请大家品尝体验,讲述它们的区别。 与此同时,她特别阐述了古树红茶的制作工艺:从采摘到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共5个环节。这些过程看似普通,实则每一环都有精确的时机掌握。以最后一步"烘干"为例,揉好的茶叶只有在最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才会逐渐变红并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走进茶课堂,可以坐在专门设计的茶席旁,学习茶知识,尝试古树茶繁复的茶艺。从净手开始,焚香通灵、活煮甘泉、洗涤茶具,再到分茶、嗅香、品茶、返盏,步步精心也步步静心。罗平还专门为茶艺写词谱曲、设计茶席和服饰。更重要的是,茶课堂注重茶与生活的结合,对都市人来说,这样的结合使茶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吧! 加工技艺精湛的纯料古树茶,口感汤色和营养成分如红酒一般,随着年份而与日俱增。古树的根部深入土壤,更利于吸收地下深层土壤的养分并转化为营养物质。 其实,很多茶的功效都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被发现的。有些不了解茶的人,总会将茶的最大作用归为"养生",但殊不知这些功效都源于生活。让茶带着特有的回甘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茶不仅是一个虚拟的符号,而是生活中的一份氤氲。而茶文化更是如此,现在的"茶艺"源于古人的饮茶形式,从饮水方式升华到艺术层面,茶道当中的一颦一笑都蕴含着生活的哲思。 现在,让茶重新回到生活,为忙碌的都市生活添加一份绿意,无论为修身还是养性,是意趣也是烟火气。茶文化融入生活,既利于茶艺传承,又可带动古树茶的保护。茶道千年,古树带给人们茶文化;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保护、传承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