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郑板桥与书画家刘镛相识的过程还流传着一段故事,在故事中无意间做出一副对联。据书中记载说:有一天刘镛到郑板桥家,说明索求要一副书画时,郑板桥对刘镛说"坐",并对家人说"茶",这时刘镛看到桌上放着一副字,仔细观瞧后说:"我看此字虽然有郑先生的笔法,但其中脂粉很多,我想这恐怕是令媛所写吧"?郑板桥听后,猜想此人定非凡俗之辈,于是对刘说:"请坐",又对家人说:"上茶"。最后刘镛说出自己的身份后,郑板桥非常高兴脱口而出:"请上坐",并对家人说:"上好茶"。就这样,一副对联在一位有扬州"八怪魁首"的郑板桥和有"浓墨宰相"之称的刘镛之间诞生了! 坐,请坐,请上坐; 短短12个字,流露出来两位艺术家的深情厚意与人之茶缘。 另一版本,《苏东坡茶联》。 苏轼上山游玩,来到一座庙寺内。道士见他穿着普通,就指了指院中的椅子,冷冷地应酬着说:"坐",并对小道童吩咐着:"茶";苏轼和道士谈了几句话后,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进入大殿,让人摆上一把椅子说:"请坐"!接着又吩咐小道童说:"敬茶";苏轼毫不介意,继续和老道士交谈,老道士观此人学识渊博,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苏轼谦逊地说:"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老道士听罢连忙起身,请苏轼进了一间静雅的会客厅,恭恭敬敬地说道:"请上坐",急接着吩咐小道童:"上香茶"!苏轼见此人虽为道士,但却势力得很,于是准备告辞,道士见挽留不住,就请苏轼提字留念。苏轼不假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茶是上苍对中华民族的厚赐。自从神农氏首次发现茶叶,并将茶作为解毒疗疾的良方后,茶叶就逐渐扎根于寻常百姓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再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悠久的历史中,茶的清香与中华民族 的个性相结合,成为刻划"中国"的重要形象。 饮茶不仅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静,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无不以茶为友。 茶艺是指品茗的方法及意境。茶艺始于唐代,由茶圣陆羽所提倡。我国的茶艺精神以"美健性伦"见长。 美:美律。治茶时态度从容,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成最佳气氛。 健:健康为治茶之大本。茶质要好,水质亦佳。 性:茶之妙用之一在"养性"。品茗时,由清趣中培养灵性,持之以恒并了悟禅理,为修身之佳法。 伦:茶犹如桥梁,可和睦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所谓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斗茶始于唐代,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常言道: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