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会喝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而从喝茶所处环境而言,一个人在家喝与几个人在茶馆里喝,那幸福的感觉会有所不同。 茶馆,最有中国特色。茶馆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的兴起,往往与时代的经济倡盛繁荣分不开。在杭城处久了,自然会领略南宋遗韵,其中就包括茶馆文化。杭州人上茶馆,不光喝喝茶聊聊天,还可以赏赏景甩甩牌,连吃带喝泡上一天,图的是一个实惠、热闹。遍布杭城大街小巷的茶馆,还有农家乐的茶舍,大致都是如此景象。当然,这景象好是好,但去得多了,这人头攒动、市声嘈杂的环境,有时难免心里厌烦,厌烦之余对于那些清静典雅的茶艺茶道茶文化便多了几许渴望,便极希望能有几处"诗清每为品茗多"的清雅之所。 那天,朋友把我们带到杭州城西的"无界"会所,说是让我们见识一番杭城最可品茗闲暇的地方。 进得会所,一位身着窄袖衫襦的茶艺小姐以轻柔的手势引领我们入座。那温婉盈盈的表情包含着东方神韵,却又不失自然清新之美;皓齿丹唇间如新燕呢喃般地流趟出一些茶艺中的专属雅称,牵动着我们渴望已久的茶艺文化的情愫。"乌龙出宫"、"叶嘉酬宾"、"高山流水"、"清凤上殿"、"百丈飞瀑"、"春风拂面"……随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的报出,取茶、温杯、醒茶、洗茶、去沫的程序便告完成。她托着茶盘让我们"闻香甘露",一一提气凝神在杯沿上闻过杯壁的余香后,进入了下一步茶艺步骤。随着"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乾坤倒转"、"翻江倒海"、"敬奉香茗"环节的次第展开,初泡茶算是大功告成。一双芊芊玉手托出齐眉高,给客人依次奉上。以"三龙护鼎"示意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茶杯,再以中指托着杯底。"初品奇茗",在观其色、闻其香后吮入口中,一小盏茶水分三小口徐徐饮下。 尽管在以前的许多茶馆我们也曾欣赏过一些茶艺,但从来没有这次那么完整。我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享受着这一切,学着端起茶杯,细啜慢品。一股甘醇清新之气在唇吻齿牙间稍作提留,便迅速通过味蕾传导到九窍,悠悠郁郁地凝结着大自然特有的讯息,耳目顿觉清朗,精神得到提振。几杯落肚,舌根两旁汩汩地渗出些许津液,周身是洗心涤肺般的舒畅。茶香的氤氲之气与檀烟香熏之气萦绕于整个空间,使我们坠入了绵思遐想、脱俗超凡的意境。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该好好地熟悉一下整个会所的环境了。不管是卡座还是包房抑或过堂,一律放置着高档的红木桌椅,释放着雅致古典和奢华致尊之品质;而遍布于堂所壁面的金石拓片,竟全部出自于当代名家之手,寓意着茶石同道的哲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茶载清风雨露,石承山岳刚强,一动一静,阴阳互根,包容的是整个天地五行;落地格状的橱柜里集聚着普天之茗品,依品类依年份排列得林林阵阵,气势非凡。还有风格各异的名家紫砂壶和瓷器具,把香茗与器皿和为一体,琴瑟相戚,体用相长,构筑出茶文化特有的大气象;会所分上下两层,楼下为卡座和厅堂,阔气宽敞的厅堂营造出一份独有的气度,处处烘托着来客之尊贵。二楼的包房,典雅精致,肃穆清雅,犹如高士名流弹唱吟和之所,或书架、或古筝、或笔砚,一一俱全。我们惊叹主人的用心,更赞赏着主人的那份执著,那份赤诚。 及至与主人见面,让人颇感意外,分明的朴实无华,有高士学者的风骨,满是亲近热诚的笑意。递过名片一看,仅仅写上"无界茗印"的字眼,没有总经理、大师之类的称谓。我们开门见山地向他求教刚刚品过的那款"正岩石乳"的特点,他认真地介绍道: "正岩石乳是生长在武夷山景区三坑两涧区域的名品,是一味归属于青茶的半发酵茶,茶性温和,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甘醇,还带有独特地貌植被的风味。它的储存要求特别高,两三年内有再次发酵的过程。我要经常掌握它的动态,品出它细微的变化,再次发酵在时间踩点上,要求十分精准,过早或太迟都会影响它的品质。其次是泡制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它是有生命和个性的,泡出一壶好茶,需要人、茶、水的高度融合。" 哦,我们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他的这一席话,无意中点出了一茶一世界的精神实质。我们突然想起了"无界"的馆名,顺便问问他取名"无界"是否有寓茶求佛问道的禅意。他爽然一笑,说道: "哪有那么高深!仅仅是真心喜欢茶而已。品茶为的是求得内心的安静和清闲,我总觉得好茶应该是无界的,也懂得美事、好事应该与人分享。希望来我这里,能真正品尝到好茶。" 我们突然明白了,茶如其人的道理! 看着茶叶这浓缩天地之精微的生灵,却总以卷曲的身形,乌褐的颜面,不张扬的个性,呈现在世人的面前。那气象万千,清郁隽永的意象却藏之于心,储之于箧,在得人、得时、得事时随势而放,应时而动。 有人说,茶道分贵族、禅宗、雅士和世俗四类,谓之于贵族取品、禅宗修德、雅士提韵、世俗重味。 其实,茶本无界,源于内心;精诚所致,九九归一。 《茶博览》第1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