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马古道

西双版纳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其主干线有两条:

一、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这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茶马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
二、滇南宫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
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和内销茶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成为历史遗迹。
以西双版纳为起点的茶马古道还有多条支线,这些支线共同构成普洱茶运输网络,主要有:西双版纳→江城→越南菜州→香港或东南亚诸国,西双版纳→江城→墨江→(汇入官马大道),西双版纳→缅甸仰光→东南亚各国,西双版纳→缅甸仰光→印度→锡金→西藏等。
清代初期,茶马古道是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往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思茅。清代中后期,随着七子饼茶身长的繁荣,易武成为茶马古道运输的中心。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西双版纳的茶商百姓,用大青石铺设了从易武经曼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茶马古道,全长240公里,宽1.2米~1.6米,方便了普洱茶的运销。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中心,有东南西北四条线,东线由勐海镇往东经景洪至思茅;南线由勐海镇南下经打洛到达缅甸景栋;西线由勐海镇往西经澜沧、孟连处境到缅甸;北线由勐海镇经勐阿、勐往至思茅。其中东线、北线到达思茅、普洱后,后往西北经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或继续北上至昆明中转,将普洱茶销往西藏或香港等地;西线、南线到达缅甸后再转销香港及东南亚、南亚各国。1921年还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联运线路。
易武、曼洒、倚邦、勐旺等地至今仍保留有一段段或长或短的大青石茶马古道遗迹,这些茶马古道遗迹记录着西双版纳普洱茶的辉煌历史,是西双版纳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有力证据,也是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西双版纳境内茶马古道上架设了一些永久性石桥,有易武永安桥、圆功桥、承天桥,勐旺吴公桥等。易武磨者河距易武街15公里,横在易武和倚邦之间,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路面虽不太宽,但水势汹涌,特别是雨季常有滚滚洪流,马帮涉水过河常遇危险。为保证茶马古道的畅通,官府、茶商和当地百姓曾先后在河上修筑了永安桥、圆功桥、承天桥工三座石桥。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思茅贡士赵良相为采办普洱贡茶,首次发起在磨者河上修桥,耗银500余两,修筑了一座名为永安的石桥,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投入使用。桥头立有一碑,刻着当时思茅同知留任侯升长白斌撰写的《永安桥碑记》,记述了磨者河的凶险,以及贡士赵良相与同仁筹资修桥的经过,同时还称该桥为永安桥,是期望其"坚固久远"。但汹涌的磨者河并未令永安桥永安,石桥建好没有几年,便被洪水冲毁。原永安桥遗址附近有一块立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石碑,刻有《圆功桥碑记》,记叙了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思茅至易武的茶马古道全程用石块铺设,当地茶商再次筹资在磨者河上修建圆功桥的过程。但圆功桥也不知何年何月被洪水冲毁了。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以易武同庆号茶庄庄主刘癸光等人为主,易武、倚邦两地的茶商、居民共同集资在磨者河上修建 了一座三孔石拱桥--承天桥,桥址距永安桥、圆功桥遗址不远,桥长31米,桥面宽4.5米,桥高7米,主孔跨度12米。运送普洱茶等物品的马帮从此在磨者河上畅通无阻。1978年发现石桥的一到拱圈出现裂痕后停止通车,另建公路桥与近旁,但人畜仍可通行。勐腊县政府已将承天桥作为县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但承天桥仍不幸于2002年7月6日毁于一次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河岸仅剩下桥墩,实在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