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是因为皇帝的恩赐。此时,她的名字在王公贵族的口中辗转流传,如同一颗明珠般镶嵌在他们漫无边际的谈话中。我清楚的知道,他们这些人奢侈惯了。当然,这种精巧的放纵也许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于真正的好东西,他们都有一种天然的鉴赏本能。 皇上嗜好饮茶,为了讨他的欢心,我会找一些前朝有关茶的古籍来看。原来前人对茶叶的"膏化"现象已经颇为推重,认为其是茶叶精华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造化的独特馈赠。 据说,她的身影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闽朝的王宫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是一个乱世,满世界都在打仗,男人们总是在攻城掠地中释放着自己的欲望。但有时候,一觉醒来,世界已经变天了。 她的第一次亮相是如此的独特和风姿绰约,金丝芽只配给她作装饰。她还是一种占有欲的象征。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可想而知,当她从建州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王氏家族建立的闽王宫时,那个暴戾猜忌的闽王的眼神应该是温柔的。只不过,她的出现如同昙花一现,后来就不知踪迹了。 我们永远无法准确测知她的动向,那些一鳞半爪式的记载更增加了她的神秘莫测和莫可名状的魅力。但她在宋朝的出现,是如此的大有来头。那个叫赵佶的艺术天才将他的容貌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卷中,并作为评判茶质的一个固定标准。赵佶的另一个身份是皇帝。在那个时代,他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一边在不同女人的唇间享受着自己的爱情,一边又对自己的品茶论茶的爱好兴奋不已。他是一个敏感而忧郁的男人,却永远忘不了她的绝世容姿。 多年以后,作为亡国俘虏的赵佶在北行的途中,感怀伤世,借杏花抒怀时,那"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的杏花意象也许也暗含了她的几分姿容气质。只不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已经不再,生命的自如流动不免多了些许遗憾。也许是心有灵犀吧,他的臣子赵汝砺干了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赵汝砺是一个精巧的老实人,却对老师熊蕃的著作不太满意,自己写了本《北苑别录》,另辟新境,以客观老实的态度保存了赵佶先生魂牵梦萦的那位妙人的完整形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显然对茶的精微细致处毫无耐心,干脆精疏简陋地统一为散形茶。也许是杀气太重,我们那位妙人在有明一代,始终芳踪缥缈。直到世宗皇帝时,也许跟他喜好炼丹有关吧,这种用云南特种茶叶熬制出来的茶膏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也就一句话的事儿,位高权重的云南总督鄂尔泰费却不得不费尽心力来满足他的这一喜好。 转眼间,世宗驾崩,高宗继位。他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但他对来自云南的贡品茶膏总不放心。他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干脆在京城皇城内成立御茶房让人亲自制作。那些工匠果也心思精巧,做出的膏状物品质之佳,可堪一流。后来,一个叫赵学敏的人把这种茶膏定名为"普洱茶膏"。他是本朝医药学大家,对普洱茶膏的功用知之甚详,深以为然。 后来,我听说,公元2005年,一家叫蒙顿的茶膏企业成立,开创了现代茶膏行业。2012年,极品茶膏"班章贺岁"面市。而打开"班章贺岁"的瓶盖,只有一厘米的距离,但茶膏走完这段距离,却用了一千年的时间。 文/李寻欢,茶业复兴读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业复兴》立场。 ♂《茶业复兴》版权遵循CC许可,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 授权传播矩阵:51普洱网(昆明),《问道中国茶》杂志(武夷山),1510tea(北京)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孵化项目《茶膏网》(www.chagao.cn) 同步传播自媒体:江南收藏、茶馆、弘益茶道美学、敬茶坊 ♂给《茶业复兴》投稿或建议,请发送文图至chayedajia@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