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道我在昆明,让我给她寄点鲜花饼,说喜欢吃,然后又问我:"普洱茶哪个好?"听到这个问题,我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如何回答。她问的是生熟?山头?年份?还是品牌?普洱茶真是个复杂的茶,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这不是因为我不懂它,恰恰相反,越懂,越说不清。 后来,我告诉她:普洱茶,分生熟。生茶,类似绿茶,只是比绿茶味道重。熟茶类似我们小时候喝的熬茶。 我知道我的解释很不到位,可是,她却懂了。最后,她要了饼熟茶,说是用来减肥。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我却久久不能忘怀。 放在早些年,如果有两个青海人在谈茶,那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青海人,只喝茶,不谈茶。因为青海不产茶(据说,这几年玉树州有个地方开始种植茶树,未能亲睹,不知真假),没有如产茶区那么多的话题可说;而作为消费区,青海又是个非典型性的存在。 青海乡间 这话怎么讲?"自从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进藏为青藏高原带来饮茶习惯的典故开始,到宋朝的"茶马司"榷茶,明朝的"茶马互市",清朝左宗棠的"茶柜",军阀马步芳的官商垄断,一直到计划经济结束很久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边陲之地的青海只有茯茶。我想,当一个东西,每家都有,每户都一样时,谁也没有心思去讨论它,而且,大家都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许那时候,宗教贵族、大户人家确实有别的茶,可那和大多数平常人无关,也不是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 青海塔尔寺 于是,从记事起,天天喝的就是用茯茶煮的熬茶,没有一丝新意。最大的不同,也只能是这家煮的时候放了生姜,那家煮的时候放了桂皮。再大不了就是加上羊奶、酥油而已。学者周重林写的《茶叶江山》里,有一整章是在说青海的茶。我看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看到熟悉的家乡增添几分偏爱,而是隐隐为作者担心--青海的茶叶,能有什么好写?好在他用渊博的学识和亲身的经历在茶叶江山中为青海找到了一席之地。即便如此,他在青海所能看到的,依旧只有茯茶。 湖南产的八字砖 via网络 去年,浙江的梁先生问起我青海的老边茶。我说,很多的,我给你找几片。我给老家的哥哥打电话,哥哥说,现在没人喝茯茶了,找不到老茶,超市里可能还卖茯茶,只是都是新的。 我听到这里,猛的一惊,再问,以前家家户户码成一堵墙的茯茶去哪儿了?他说:"现在生活好了,那样的粗茶早就不喝了。好多人都拿去烧炕了。" 今年回乡,当我看到家里在喝茉莉花茶,去亲戚家,他们沏上来的茶是铁观音的时候;当我走在老家的县城,发现这个小城已经到处是茶叶铺,铺子里整箱堆着明前绿茶、架子上摆着精装红茶,而且还看到大益和陈升号的时候,我终于知道,现实已经和记忆里不一样了。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时代在变,习惯在改。茶真的在北进了。 青海乡间 可能茶在青海的发展还很缓慢,可越来越多的茶在走进青海,让那些从前对茶没有选择的人们开始有了选择的自由,也让那些从前对茶无话可说的人们开始有了叙说的可能。 偶尔,我也会怀念熬茶的滋味,可我更欣喜的是这片土地并没有被茶所抛弃,它完全有机会重现昔日"茶马重镇"的辉煌--用更多彩的方式。 文·图|王正琥,茶业复兴专栏作者。出生青海,混迹云南。喜欢喝茶,更爱喝酒。不善写作,喜欢瞎扯。微信号:WZH19860405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