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博物馆的使命,一向与文化传承休戚相关。中国茶膏博物馆入苏巡展,就在观前街龙宝斋。观前街有座玄妙观,观前之街即为观前街。这里是全国知名的步行街,珠宝黄金玉器店比邻而居,各有所擅。观前金店独占一幢楼,龙宝斋居第三层,凡玉石、水晶、翡翠、书画、折扇、紫砂壶、砚台,不一而足,可谓金玉满堂。茶之谓茶膏者,盖精华聚集也,亦是茶中美玉。 中国文化传统,有三教并立之说。孔子认为,汽车没有发动机,就上不了路,一切得讲规矩和步骤;老子张张嘴,舌柔故常在,齿折只为刚,刚柔并济,是为空虚之美。简单点说,一个容器,只有空了,才能容物。佛家勘探人间劫难,力图超越。喻之茶者,以苦为上,提神控欲,力图精进,所谓禅茶一味。 换言之,以茶入道,推三家之论,我以为:一个得其博,一个得其高,一个得其纯。但溯流诸子百家之墨家,以观今日茶业现状,关窍在一个真字,是谓科学精神。昔年,木匠宗师鲁班制成竹鹊,在天空飞翔,三天不落,以为至巧之作。但墨子却以为,这还不如一般工匠做个手推车,运送五十石重的东西(《墨子•鲁问》)。惠施也说,"墨子大巧,巧为鞔,拙为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还是朱宗亚先生说得好:墨家集团实现了学者与工匠、技术与辩术的两个结合。由中国茶膏博物馆藏品观之,茶膏之名,不做他名之想。我们今天讲茶,必讲《茶经》,抛开各种大道理,只讲一条,是因为这本书有科学气象。我以为,茶膏之所以为茶膏,关键在技术元素。技术元素是中国茶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其核心基因是科学思想及实践精神。这便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 茶膏也是从《茶经》讲起的。所谓"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是也。这是陆羽观察的结果,与唐朝的制茶工艺息息相关,是技术元素在起作用。到了宋代,独立的茶膏出现,陶谷《荈茗录》载有两款:玉蝉膏,缕金耐重儿。 玉蝉膏是白茶膏。以白茶的贡茶身份和宋代对茶叶加工技术的极致追求,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况且宋人赵汝励在《北苑别录》中说得很清楚,是小榨出水、大榨出膏。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考察宋代的工艺,可知其是高温制膏技术。 宋代以降,元明两代,以今天面世文献资料观之,皆无茶膏记载。想想,也很容易解释,元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在武力征服的道路上自己把自己干掉了,哪还有心思去探讨物质技术。明朝国祚277年,有明一代,茶业和茶政空前繁荣。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团茶,"惟采芽以进之"。从此,蒸青饼茶式微,炒青散茶成为主流。各茶区之散形茶风姿各异,独具一格。再无茶膏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以前的茶,经过加工,需施加外力,制成一定形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茶叶内含物质的溢出。而散形茶,各呈天然姿态,奔放自由,再无形状之规范,也无压力之束缚,物质自然无法溢出。这同样是技术元素在起作用。 到了清朝,普洱茶名动天下。作为贡茶,其也是成型茶,如砖茶、饼茶、沱茶、金瓜茶、普洱茶膏。茶膏在清朝成为贡品,那是公元1729年的事情。当时的制作方法叫大锅熬膏法,源出中医制药,也是技术元素的一种例证。后来,乾隆朝创辟宫廷压榨制膏法,达到了古代茶膏制作的巅峰。并在与外国邦交中,以国礼之尊流向他国,此时,已经是乾隆晚年了。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光绪年间制成的茶膏,便是物证。 当代茶膏的发扬光大,核心的还是技术元素。客观来说,是从"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开始并集大成的。这项工艺的核心是发酵技术(请参见现代茶膏第一人陈杰老师的"普洱茶的四大价值"系列文章及《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文化》一书)。举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家即可感知一二,比如,酸奶、纳豆、茅台酒、这些都是使用发酵技术的实例。现藏中国茶膏博馆的216件藏品也是以发酵技术为基准的。 蒙顿的技术总监陈杰老师便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他常年以实验室为家,以科学实验为准绳,以学者的严谨发力,将茶膏工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以崔总为首的蒙顿营销团队则打通了消费者与茶膏之间的沟通桥梁。自2005年至今,多有进入行业者。所谓茶膏行业,与有荣焉。 现代人品饮茶膏,多有将其简化和误解之处。这一方面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合理的。这就好比宋人面对唐诗去写诗,成也唐诗,败也唐诗。茶膏之境遇亦然:历代积累起来的关于传统茶的品饮感受,可谓流派纷呈,气象万千,其数量和质量皆不可同日而语。茶膏品饮面临此境,是其大幸,也是其大不幸。幸运者,大抵茶文化之渊薮,可资借鉴;不幸者,容易为思维定势误导。有人误解茶膏与茶粉是一路货色,有人说,这口感没法与传统茶相比,一棍打死。 中国茶膏博物馆藏有"玉蝉膏"一块。仔细推起来,玉蝉有羽化之意,其本质是重生。蒙顿有茶石茶膏,内含云南乔木大叶种古树茶之"长寿基因",日本研究发酵食品的专家在实验室里搞了数据检测,说60摄氏度冲泡这款茶,刚刚好。 历来玩茶心态,多侧重精神层面感悟。历代品茶高手,哪个不是身兼数长,心胸开阔。陆羽是茶圣,也是玩文字的高手。文征明有茶画,笔下一手小楷,公推明人第一。以此观之,茶膏之成就,是在技术元素使力不假,然文化心态和文化自信(详细参见,点击标题阅读《崔怀刚:中国茶梦就是文化自信》),才是核心。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历来积淀深厚。茶膏入龙宝斋,可谓珠联璧合。而龙宝斋的意义在于,它完成了一个艺术空间的集合。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集群、聚合,完成了一次次盛会。它在多维对话体系中保护着自身的独特性,又不乏开放性和互补性。用句古话来说,这里藏风聚水,是风水宝地。用现代话来说,这里区位极佳,高朋满座,人品爆棚,常有风云聚会。 龙宝斋有好书,多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精装书,品质极高。当然,龙宝斋最有内涵的美玉是聂总。聂总亦有好茶,存在皇朝酒店的秘宫中,那是一座长廓逼仄的秘密花园。常有各种高人出入这里,喝茶等闲事,乐在其中。 熊老师是画家,在龙宝斋有画室。他是苏州大儒,家学渊源。外公是汪星伯,上承陈师曾,下启陆小曼,书香门第,代不乏人。所以,它在传统山水画上挥洒自如。我并不懂画,但观画之时,常觉生命淋漓之气卓然自立。熊老师还干过一事,在钱总新建的园林中,组织起几个画家,创造性地以油画颜料入画,将中国画的意境壁立墙面之上,为当代新造园林的经典之作。 龙宝斋还有一个宝,便是高晗妹子,为人平静大度,做事有条不紊,最要命的精力旺盛,陪着我们这群大老爷们儿到处喝茶,更管理我们的日常饮食,功德无量啊。 文图|李明,茶业复兴编辑,微信号Lust2013。本文为2013年旧稿「苏州六记③」,周末版重新编辑发布。有些人名和地名可能略有出入,不复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