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吃杯碧螺春

到苏州,对一个从事茶叶的人来说,不去看看茶山,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30日下午,趁着天时地利人和,在碧螺春大享吴总(还有吴总的朋友徐老师)的带领下,赴太湖西山一行。一路畅通,车穿行于高速路上,仿佛太湖中游动的鱼,轻灵翔动。也有土路,有颠簸,但越往目的地走,越感觉畅快。

太湖七十二峰,以西山面积最大。西山有水月坞,有寺有茶,有果树,有泉水。水月禅寺在太湖缥缈峰下,由南朝至今,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取名水月,有三说:一云从山顶观寺,常为云雾遮挡,如镜中水月,似真似幻;二云太湖曾飘来巨木,每根皆刻有"水月"二字,用木建寺,沿用其名;三云此地为"水月观音"造型的发源地,故名。今寺中供有"水月观音"塑像。

中国寺院与茶的关系,历来亲密。禅茶一味之说,亦肇始于寺僧饮茶之境。水月禅寺名僧辈出,一时俊彦,多有造访。宋朝人苏子美过水月寺,与寺僧喝茶论道:"数僧宴坐,寂嘿於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宋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苏氏又有诗云:水月开山大业年,朝廷敕额至今存。万枝松覆青山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极品,小青茶熟占魁元。当时饭圣高阳女,永作伽蓝护法门。

据寺中碑文记载:"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小青茶,因水月寺得名,亦名水月茶,宋代成为贡品。据说,当时的水月茶是饼茶,与后世碧螺春(散茶)形态不同。也有人说,碧螺春独特的螺旋状形,源自佛像上的螺状头发。

在西山水月禅寺一带,我们看到了原生小叶种茶,据同行的徐老师所言,这茶品质更好。而山坡上成条状平行分布的茶树,为改良种。放眼望去,但见其树枝挺立,枝干底部深褐色,单叶环枝而生,直面云天,一派勃勃生机。

西山茶树的栽种,多间种枇杷树、板栗、枣树、白果树诸果树,是其一特色。而一年四季、茶香、果香相互浸润,相互影响,自是香味浓稠。

鸳鸯蝴蝶派名家周瘦鹃写过二首《忆江南》词,着眼于碧螺春的神奇香气:"苏州好,茗碗有奇珍,嫩叶喷香人吓杀,纤茸浮显碧螺春。齿颊亦留芬。""太湖好,青山绿水照。春来碧螺香四飘,秋到红桔满山腰。游人愿此老。"

据徐老师说,在西山这地儿,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山北采茶的时间要早于山南的时间,北阴南阳,不知何故。或许,可以加上一个碧罗春的传说:这茶是实现爱情的救命关卡。在神话和历史中,神(王)只关照他势力范围内的子民。据说,碧螺春的名字就是巡幸江南的康熙取的。

我们在水月坞农家喝到地道的碧螺春,其地所产之枣甘甜清冽,是我们此行的另一个美妙收获。此行亦至吴总正在装修的新公司和茶艺街参观,感觉气象颇大,牌坊之旁,银杏树虬枝铁干,伸向云天,舒张有度。据说,凡有寺庙之地,皆多风水宝地,产茶亦佳。而吴总公司的碧螺春基地,亦有名刹包山寺。

据说水月禅寺中有泉,名"无碍"。今次入寺,山门大开,任人随意进出,无拘无束无碍。正是泉冷无碍处,茶香水月间。云南亦有茶山,树高林密,进茶山常常成为一种冲动,可出茶山应该冷静智慧:

茶山的意义在于自然本色与人为控制之间的对抗。通常意义上,这是一种你进我退的状态。但事实证明,自然用智慧在一个大包围大迂回之间完成对人类的围而不杀,让你在思考中重新定义主体与客体的博弈。

文图|李明,茶业复兴编辑,微信号Lust2013。本文为2013年旧稿「苏州六记」,周末版重新编辑发布。有些人名和地名可能略有出入,不复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