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小学至大学都开设茶文化课程,图为2008年6月韩国大邱的小学生在学习茶道。(CFP供图) 日本茶道有宗教化、仪式化特点,规矩严格。图为2010年10月25日,日本京都艺伎在剧院表演茶道。(CFP供图) 中国是茶的母国,很早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自唐代中期陆羽总结写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科学著作《茶经》以来,茶已成为中国的国饮。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的存在。 简约朴实是"茶魂" 茶只是一种植物的叶子,在茶区俯拾皆是,饮用方法又简约朴实。"客来敬茶"成为中华56个民族的共同礼仪,而茶汤能令人兴奋愉悦和帮助消化利于杀菌,尤其生活在边疆的牧民,从茶中摄取一日不可缺的维生素。茶也就从普遍的药用价值化为一种各民族都有的茶俗茶礼,不仅丰富了茶的文化,也承担起国家的政策、外交的角色。 酒使人醉,茶令人醒。茶性寒助思,在唐代禅风大行,诗歌传唱都少不了茶的媒介作用。茶承载着中华文化传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向了东南亚和南亚。一碗清茶,一个微笑,一个和蔼的眼神,友谊就在茶汤中传递巩固。而在神州大地上无处不在的茶馆都是一个小社会,邻里乡情、收成价格、市井风情、国家法令等等都在这里集散传播。 凡茶人相聚,不分长幼男女、高低贵卑、一杯清茶谈国事,礼让茶盏话生平。人人都似茶叶相亲相融,在茶汤中释放自己的才智情感共饮芬芳。"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下里巴人或阳春白雪,茶都从中调和传情。无论茶在奢华宫殿的金银茶具里或平民窑洞前的粗劣土碗中,它们清新、简朴、奉献的价值是完全相等。这就是中华五千年的民族精神的茶魂。 日本茶是中国茶的子女 中国的茶文化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形成茶礼,又远嫁日本成为"和敬清寂"的茶道。茶道一词乃唐代陆羽亦师亦友的湖州妙喜寺住持皎然所创。当时的茶道与茶经都是指路与径,也就是方法。日本把茶与宗教文化结合,形成专做个人内心修持养成的精神之道,它最大的特点是意不在茶,在特建的茶室内进行。它的宗教化仪式化和参与茶道活动的种种严格规则,与中国喝茶的生活化、艺术化、平民化是截然不同的。 由于人所共知的历史原因,茶的文化传统与饮茶生活在中国大陆一度成为潜流,直到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才复苏发展。也因此,日本的茶道界在多次的国际性茶会上提出了"日本茶道回娘家"的口号,并发出"中国的茶生活中只有物质没有文化"的结论。其实,这不仅是挑战,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无知。 中国56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茶礼茶俗,中国从山东沿海、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处处都有不同的茶种和许多可以饮用的非茶之茶,这是日本的民族单一、茶种单一、饮用方法单一不能比拟的。中国从汉代就有了茶的文字记载和茶具实物,日本在中国的宋代才引进了茶种栽茶,现在有人提出要让日本茶道"回娘家",它能回到56个民族中的哪一家呢? 更何况,日本平民至今还把喝茶看作是奢侈,把学习茶道的时间长、门派森严以及高额的研修费用视为畏途。连他们自己也普及不了的东西,又如何输向中国?再说礼仪之邦的中国以茶为礼,彼此和睦交融相互尊重,解渴品饮随兴而为,不需要也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什么"道"。中国茶是父母,日本茶是子女,这个历史因缘关系是颠倒不了的。 韩国以"和敬俭真"为茶礼宗旨,其最高层次的茶礼是高丽五行茶礼。如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东西南北中为五方,肝脾心肾肺为五脏,还有五色、五味等共有12个"五",在茶礼中都各有侧重的表达。他们在形式上摆脱不了日本茶道的影响,除了在寺院中强调禅茶活动外,在每一乡村中有多个茶礼会,不定期的以茶会友表示邻里间的亲切互敬,其间穿插表演歌舞或诗歌朗诵显得活泼自在。在小学至大学中则设茶文化课程,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茶文化正变成奢侈品 唐代中期河北赵州有位活了120岁的和尚,别人来问他什么他都回答"吃茶去",人称千年参解不开的三字禅。从另一角度看,说明当年在不产茶的北方,人们对茶不但熟悉,也是完全喝得起的。 茶叶、砂壶天价化,许多的茶事活动与学术交流慢慢地变得奢华,从简单变得复杂,炒作替代了诚信,流动环节层层加价,广大茶农得不到实惠,假冒伪劣手段层出不穷,平民阶层的人喝不起茶了。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中国的茶市场在品种、价格、宣传等方面经营谋略变化多端,凡茶必贡,御口曾尝,成为一个不成文的宣传标准。 2005年普洱茶以马帮进京造势,连思茅市也改名普洱市,许多人盖起楼房储存普洱茶,喝普洱变成"喝古董"茶价一路疯狂走高。有的为了宣扬地方名茶、名壶,不惜编制请陆羽或古人作宣传的电视片为己所用。可悲的是少数专家学者也为一方名茶做虚假发言误导消费者。2011年河南某县推出"口唇贡茶",公开招聘"无性经验、胸围在C罩杯以上"的处女以口唇采茶后,置于贴肉胸前进行"初烘"。这种源自明清蔑视女性的方术、把少女当作产药工具、早已被古人否定了的糟粕也被堂而皇之推了出来,真是让国饮在世人面前蒙羞。 中国茶产业还很落后 不少的茶文化学术社团或协会,存在机关冗员化、思想停滞化、活动形式化。例如请和尚倒茶就说是禅茶,放置孔子、老子的塑像就是孔子茶道和道家茶道。千来年的国饮像水面上浮着的晶莹闪亮的油滴,飘荡在上面转悠,就是溶不进为下层服务的水里去。由于商业化、复杂化、变异化,在学术上似已将古人文献搜罗殆尽,不少因袭相抄的文字和子虚乌有的渲染,包括茶叶市场的种种乱象,都远离了陆羽对茶精行、俭朴、崇尚人际间真心相待的准则,也背离了有现代茶圣之称的老一辈共产党员、新中国第一位农业副部长吴觉农的茶学思想,吴觉农以毕生的精力实践着茶的生产发展,为提高广大的茶农生计服务。 应该承认,中国虽是茶的产量大国,可采摘加工饮用方法还是停留在农耕社会层次上,对茶树综合利用非常不够。对比日本、美国,他们已把茶用在了饮食、纺织、印染、医药、化工领域,利用茶的杀菌防腐性添加到被褥、窗帘、沙发和男女内衣、婴儿用品上,把茶压缩成片剂或颗粒状,改变中国目前热火炒焙、开水冲泡,喝几口就倒掉达75%茶的成份浪费。对比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的肯尼亚,他们完全学习并固守着中国红茶的工艺传统占领着欧洲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切切实实以科技指导茶产业的发展,让简朴的茶碗回到平民手中,增加茶农的收入,这才是与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的重要工作。 茶馆像社会的镜子 茶馆和酒楼相比,它更接近群众。自古以来它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各个时代的面貌。蒲松龄的《聊斋》、老舍的《茶馆》,还有当代舞台上那个阿庆嫂的春来茶馆都是例子。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已出版的茶书刊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大小茶馆遍布城乡集镇,展现着民生中的舒畅与自由。哪个地方茶馆多、档次高,那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必定也高。 在乡镇村头市梢灯光昏暗烟雾缭绕素壁陋窗的小屋里,茶客们清晨四点就泡上几毛钱的一杯茶听信息、淘关子、交流饲鸭养鱼栽瓜的话题,因为一杯茶水里关联到各家的生计。在中小城市中打工的奔茶餐馆,花费不大,喝茶是名,果腹是实,实惠而划算。休闲的棋牌茶馆,输赢不超十元,茶是虚,桌椅费是实,是老年社会的一道风景。眼下有一种叫会所的,门前名车排列,入室宛若豪华迷宫,一杯茶是一个民工的月薪。消费层次和消费心理不同,市场需要就是合理合法。什么人爱什么样的茶馆,凡此种种何谓高雅何谓低俗,孰高孰低也难以划线。因为都在反映着一个社会生活的嬗变。 让大家喝好平民的茶 一位醉心研究各国茶文化的美国人说:"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在日本被走偏了,中国自己走乱了,只有在韩国还能看到一些清茶馆。"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因为我也到过许多国家和不同城市的茶馆,还陪同日本的一位专门研究茶馆的女博士在凌晨挤进乡村的小茶馆中看他们在研究一条鱼死去的原因。中国的各种茶馆就这样以茶作为媒介在延续着,现在社会文化多元化了,人们对茶馆的特色要求越来越高,各种不同的个性、特色、功能的茶馆就是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发展。 茶的产业经济和茶的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但不能忘记的是社会上还有许多喝不上一口好茶的人和在贫困线上生活着的人们。我们绝对不能把中华的茶文化发展之路也走偏了。茶就是天地间的精灵,每片茶叶都与人一样有自身的价值,应该去尊重茶爱惜茶,还要让大家喝好平民的茶。如果中国的老百姓以后连茶都喝不起了,何谈什么民生的提高呢? 弘扬茶为国饮的传统,让大家通过茶的文化生活,达到物质、精神、情感三者都充裕自由的真正的饮茶世界。(寇丹,茶文化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