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田:普洱茶膏行业的坚守者

在公司产品展示区,杨有田在观察最新一批普洱茶茶膏产品成色。

68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颐养天年的年纪,而对于杨有田来说,68岁是他在又一条创业路上大展拳脚的开始:自己潜心研究普洱茶茶膏提取技术16年,经过苦苦等待终于寻找到了合作伙伴。今年4月,普洱茶茶膏已经开始试生产,部分产品投向了市场。往后的日子,做茶膏将成为老杨的新事业。

 "最少还干得动5年!"老杨乐呵呵地说。记者见到他时,很难将眼前这个身材精瘦、神采奕奕的人与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联想起来。长期在技术研发一线工作,使得杨有田随时保持求知的欲望和钻研的毅力。现在,他是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公司茶膏的生产开发全过程。同时,他也是一个搞了近30年植物提取的工程师。

  杨有田生于1947年,是红塔区泷水塘人。由于历史原因,初中毕业后他一直在为生计奔波:做过建筑,烤过酒,养过奶牛和猪,还搞过果树嫁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泷水塘大队建起集体企业--玉溪植物药厂,杨有田加入其中,生活才算稳定下来。

  仅有初中文化的老杨,刚开始对制药技术一窍不通,硬是靠着自学逐步摸清了门路。"当时,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云大生物系、省药物研究所、昆明制药厂都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跑去做什么?去请教专家,学技术!"杨有田说,"当时,每年我都要花几千块钱订专业报刊杂志,一边学习植物学、中草药、中药学、中成药知识,一边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做实验、开发产品。"经过几年的磨练,杨有田在植物制药方面有了成果,掌握了岩白菜素、灯盏花素、三七总皂苷、复方板蓝根等的提取工艺和制作方法。

  而杨有田身上最吸引人的故事,则是与普洱茶有关。

  1998年,在一次出差过程中,杨有田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在天津做啤酒的人。两人在闲谈中说起,要是把啤酒与茶叶做到一起,是不是能很快解酒呢?要是成功了,这很可能成为一个轰动市场的新产品。

  虽然这只是一句无心的话,但细心的老杨还真琢磨起这件事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植物提取工作,连用来抗癌的高三尖杉酯碱都能做出来,更别说提取茶叶了。"回到玉溪后,老杨一头钻进了实验室,还真的做出了第一批茶膏寄到天津。无奈当时的政策环境限制,啤酒和茶叶分属两个行业,无法制定出产品标准。杨有田将茶膏推向市场的愿望第一次破灭。

  但这也开启了杨有田与茶膏结缘的第一扇窗。从此以后,杨有田在工作之余一直没放弃对茶膏的制作、开发和提升。"茶膏这东西不愧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瑰宝,越接触越迷人,越做越深奥。虽然它只是一片树叶,但在制作过程中温度高低一度,时间上下一分钟,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杨有田说。

  知道老杨做茶膏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厂家与他接触,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都不了了之。杨有田也一直没灰心,坚持等到慧眼识宝的人出现。

  2008年,同样也在寻找茶膏技术的现任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找到了杨有田。在品尝了老杨的茶膏后,两人认定彼此就是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

  杨有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发普洱茶茶膏上。2008年到2010年间,他一共做出普洱茶茶膏小样和中样500多个,最大投料50公斤,最小投料50克,一共消耗普洱茶10多吨,最终做出了适合企业生产的普洱茶茶膏品种。

  今年初,该公司在玉溪组建了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公司,杨有田以技术股入股其中,负责茶膏生产开发全过程。现在,杨有田做出的茶膏在省内已经算得上行业领先:没有添加剂和香精香料,去除了杂质,较好地保留了茶多酚,保持了普洱茶的原汁原味。

  经过试生产,一部分产品投向市场并受到了欢迎,一克普洱茶茶膏可溶水500800毫升,市场售价每克1050多元不等。"现在,我们做的普洱茶茶膏以公司名义上报七项国家专利,已经批下来两项。市面上唯一的普洱茶茶膏标准就是我们企业的标准,今后有望成为省内行业标准。"杨有田说。

  品尝着用普洱茶茶膏冲泡的茶水,汤色清亮晶莹,入口润滑留香。此时的杨有田俨然已经算得上是普洱茶茶膏行业的专家。在他看来,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专心研究技术的人。而他,就是愿意呆在车间里,与技术打一辈子交道。"我把茶膏做成功了,为这个行业做出了贡献,是最有意义的事。虽然苦过、累过,但我这一生没白活!"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杨有田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