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 姓名:苏轼 字:字子瞻,又字和仲 昵称:苏东坡 籍贯:北宋眉州眉山人 朝代:北宋(1037年-1101年) 爱好:擅长诗词、书画、书法、美食、品茶 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01、苏轼与茶--生平经历 我们皆知,苏轼是个大才子。 1056年,苏洵带着弟弟苏轼和苏辙进京科考。那一年,苏轼21岁,正是意气风发、倜傥风流的好年华。果不其然,满腹才华的苏轼凭着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那文中字句的清新洒脱,让当时的很多人绝口称赞。但由于苏轼与欧阳修的弟子曾巩有所来往,为了避嫌,苏轼只得了第二名。 一时间苏轼声名大噪,名动京师。每有新作,就会立刻传遍京城。正是他大展身手之时,家中传来噩耗,母亲病故,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然而时运不济,守孝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恰巧碰上了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政党之争,得失在所难免,师友纷纷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也许是因此缘故,之后苏轼自请出京任职,当一个地方小官,他分别在杭州、密州、徐州任地方官职,十余年之间他尽职尽责,清廉爱民,颇有政绩。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四十三岁那年,他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朝中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外出游历散心,写下诸多名篇。之后几次三番调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经此人生变故,苏轼看破官场浮名,满腔豪云壮志化为淡然心事,从此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与家人、朋友一同久居常州。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五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02、苏轼与茶--茶味人生 苏轼一生少年得志,誉满天下,但也坎坷波折,尝尽世间悲苦。然而尽管遭此命运,苏轼一直乐观生活,那一生的身世浮沉在他的豪迈的笔下,显得也不那么苦闷了。在他那些被岁月捶打磨砺的日子里,他不忘体察民情,提升自我,开荒地,建苏堤。写诗词,品清茗。比起酒,苏轼更爱品茶。是一片片茶叶陪他品尽了甘苦,在茶的苦涩之中去探寻人生况味。 夜间工作离不开茶: 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 写文写诗离不开茶: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夜间工作日常起居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春明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与好友禅师谈茶茶: 他嗜茶如癖,常把饮茶当作人生最快意之事。 在杭州做通判时,在孤山小昭庆寺与惠勤禅师饮茶,便大谈茶能去病: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遭贬惠州,儋州这种烟瘴之地时,也不忘有茶替他分忧: 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在苏轼看来,茶,不仅仅时用来喝的,更是用来品的。品茶中的香,茶中的淡,茶中的苦涩与回甘。茶能让人的心安静下来,直面人生苦涩,坦对世间悲苦。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他的才华,他的贡献,甚至他像茶一般的清新洒脱,淡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流传至今,让我们去学习,追求。 03、苏轼与茶--趣闻一则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不论是名人茶事, 还是常人茶事, 不光有酒的地方有故事, 有茶的地方也有故事。 爱喝茶的你,有故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