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

  站在"哈拉乞丐"家的院子里,左手景洪,右手勐海:天气好时,两座城池依稀可见,让人心生"手提两京"的豪迈。如果再加上幻化无边的烟雾流霞和时而自在时而莽撞的风,这里真是一个理想的山居之地。

  对,这里是南糯山,一座区隔景洪和勐海的分水岭,连片的古茶园躲在森林里。山上最多的是哈尼族,"哈拉乞丐"也是,她的学名叫王冬梅--她显然不愿多提这个庸常土气的名字--她的哈尼语名字鲁云也没问。冬梅爸爸名"香过",按照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传统,她应该名作"过某"。
  作家马原的庄园就在脚下不远的姑娘寨。三月,他刚在上海发布了新书《逃离》,说的是逃离上海山居后,肺部和生活里的"阴影"消失了的事。鲁云不识马原,坐车出南糯山时,有人指着路边一个穿着大裤衩无所事事有点吊儿郎当的人说:看,马原老师!车子一闪而过,留给我一个山间隐者马原的剪影。
  王冬梅对马原这个"闯入者"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土地纠纷,马原刚搬来南糯山不久,和当地人打了一架,外界说"马原被南糯山村民打了"。对此,她郑重其事地向鲁云说明:我们民族本来是很友善热情的,打人的不是南糯山的人,我看到外面的人一个劲说村民不是,心里就不舒服。马原的"城堡"掩映在绿林里,样子和当地建筑风格有点不搭,他还建了一座很高的钟楼,想让钟声在山谷回荡。但山民没那么多诗情画意的浪漫,他们不信仰基督教,不知道悠扬的钟声响起所为何事。
  鲁云之所以旧事重提,不是要嚼舌头去说谁的不是。而是想从马原和"哈拉乞丐"身上,窥得今日南糯山嬗变流转的门径。他们像鲜明的两个"坐标点",标注着南糯山的现实方位。
  南糯山是云南最早开展机械制茶的地方。1938年,白孟愚在此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机器从英国进口,从缅甸景栋用牛车人力运抵南糯山,用了近半年时间;1941年茶厂投产,年产机制茶约2000担。1952年,这里发现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树王。无奈之后仙逝,后来人们在附近再立"新君",接受朝圣者的膜拜。2008年,鲁云就凑了个热闹来朝拜过,那时更不懂茶,印象最深的是村民把茶树枝叶直接投进装着山泉的竹筒里烤,那个苦涩劲,记忆到如今。
  五月,景洪机场所在的嘎洒小镇已是热气蒸腾。鲁云坐上一趟勐海、澜沧方向的班车,顺着214国道,花10元钱二十分钟就到了南糯山的寨门。"全球古茶第一村"的大招牌下,是一个简易农贸市场,摆卖各种热带、亚热带的水果蔬菜和粮食,茶叶和蜂蜜的土特产也有。"哈拉乞丐"的"准丈夫"、彝族小伙子李亚奇开着皮卡车下山接我。我们沿着水泥路盘旋而上,路两边茶树渐多,气温也降了下来,在一栋阔绰的三层小楼前停车--他们的家到了。
  南糯山在傣语里,是"出产笋酱的地方"。当年这里做的笋酱好,进贡到山下的傣王宫;如今这里却以茶叶出名。因为离景洪城只有四五十分钟车程,气候又比景洪凉爽舒适的多,南糯山自然成了避暑问茶的好去处。村里民宿比比皆是,"哈拉乞丐"家也有十几个床位。

  "哈拉乞丐"在昆明读过几年书,在村里算是学历高见过世面的。在昆明晃荡了一阵子,受不了大城市里的各种不自在,就回南糯山做茶叶。她赶上了普洱茶越来越火的市场节奏,守着自家古茶园也就无惧市场风雨,新盖的小楼就是证明。与天南海北的茶商茶客打交道,"哈拉乞丐"喜欢直来直去,不太适应有些汉族人"曲里拐弯"的文化。她挠着头举例子说:"有一个北方老客户本来关系不错,但认识了他做茶的朋友后,一来二去就慢慢疏远起来,其实我也没背着他做什么,搞不懂。"
  时代变化快,难免搞不懂。茶与哈尼人相依相伴,祭祀祖先、婚丧嫁娶时都必不可少。冬梅小时候,拿茶和坝子里的傣族换盐巴、粮食。2006年还卖五六十元一公斤的干毛茶,第二年突然涨到三四百元--但只卖了七天鲜叶,也就没人收了。2009年,她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茶。如今她做的"香过古茶",在各种网络茶吧、论坛和微信朋友圈里小有名气。她爷爷有持枪证,奶奶九十多岁了,对现在的事更搞不懂。
  茶,这个以前生活中不起眼的伴侣,如今关乎当地人的命运。南糯山村党总支书记勒阳,一个年轻的"女汉子",办过茶厂,开着路虎车风风火火,对着鲁云大笑时多了几分矜持。南糯山所在的格朗和乡,精明能干的乡党委书记郑桂红,一直力推从景洪到乡政府的公路,好给他的"古茶园休闲旅游"冲破瓶颈。对于云南许多偏远的茶乡而言,光有好茶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路。李亚奇家在同处勐海的勐宋乡,因为靠公路近,日子以前比王冬梅这边好;214国道在南糯山脚下贯通后,就不敢和这边比了。
  那天,在"哈拉乞丐"的茶室里喝了一款竹筒茶。鲁云一入口就禁不住叫好:清香四溢,并不张扬的苦在嗓子里生出丝丝凉气,四五年的存放把茶汤变得顺滑醇厚,饮罢回味长久。传统的竹筒茶制作讲究:选竹子要注意节令,不然容易生虫;要边烤竹筒边装茶,好让竹子的清香入味;据说秋茶最适合做竹筒茶,取其韵味悠长。如今市面上的竹筒茶粗制滥造的多:选用雨水料、台地料,把干毛茶蒸软塞进竹筒再烤,时间一长竹筒还被虫子吃出细细的末。
  竹筒里装的,不过是一般的古树茶。王冬梅说,南糯山的茶起初特点并不明显,既无高香也不够甜柔,但假以时日,后劲就会显现出来,越来越好喝。南糯山、老班章和那卡茶,是勐海茶的三只"标杆"。鲁云尤为喜欢那卡的秋茶,茶汤温和不刺激,苦涩度刚好够回味,韵味如秋水般澄净绵长。细心的冬梅,临走时硬塞给我几块南糯山的秋茶砖。
  送我去机场的路上,她们"小两口"和我聊:村寨里的小品牌要突破,起个啥名字响亮?热乎乎的风灌进车里,大蛤蟆镜扣在"哈拉乞丐"的脸上,此时的她颇有点儿"国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