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袁兴顺:9年让荒山变成了茶山


长寿区,袁兴顺在自己的茶场修剪茶树。

  9年前,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水平村的茶山被农民视为利用价值不高的荒地。9年后,返乡农民工袁兴顺将通往山顶的石子路修成了水泥路,荒山披上绿装,春茶也将迎来第二年采摘。
  做五金赚第一桶金
  1972年,袁兴顺在长寿云集镇水平村出生。当年,水平村人以种茶为生,水平茶厂的茶叶在当地颇为有名。但由于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茶山日渐没落,产品在市场上踪影难寻。
  1992年,20岁的袁兴顺也离开家乡。他先后在西藏、广东打工,主要做消防安装工程。
  "我经常怀念小时候陪父母上山种茶,制茶的生活。我的梦想就是打工赚足够的钱,回家种茶。"袁兴顺说。2002年,30岁的他回到重庆,在袁家岗买下一个门市做五金件批发生意,并赚到了第一桶金。
  砸锅卖铁田地忙
  2006年,他拿下儿时水平茶厂约3900亩地的租权,开始了绿化荒山的"征程"。
  挖掘机轰隆隆地进场,足足挖了5个月才把这条14.8公里主干路搞定。一算账,仅人工费和油钱就花了35万元,加上几十万元的有机肥,100万元启动资金一转眼就没有了。
  "当时我都傻眼了,怎么办?"袁兴顺说,他把袁家岗的门市抵押了,又把后期做建材生意的资金流转过去,前后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公路修建、土壤改良。
  为什么一定要修路?袁兴顺说,小时候妈妈上山种茶往返要一个小时,太辛苦了,开山种树必须先修路。
  为了保证山体,他不敢使用炸药,请来施工队,用挖机一点一点地凿山路。白天一边修路,一边整治茶山土壤,平均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累得几乎没了人形。
  因为资金问题,直至2012年,500亩茶树才正式种植。
  以有机茶打开了销路
  2014年3月,水平村迎来了第一批春茶采摘。3000斤的茶叶为袁兴顺创造了20万元的收入。茶叶销量不错,源于他坚持有机种茶。
  "不施农药很简单,尊重自然规律,一年采一季。夏秋长虫季节,茶叶扔掉不要。到了冬季,虫子自然就没了。"袁兴顺说,水平村茶叶要打响名牌,必须走精品路线。
  茶叶要好卖,除了好茶,还需要好的炒制技术。加工技术分杀青、揉搓、焙干、理条4个步骤。
  除了茶叶,袁兴顺还在荒山上种植了530亩南竹,3万多株日本红枫树、梅树。"南竹可采摘食用,树子可以买卖也可以观赏。"袁兴顺说,他希望茶山不仅有茶,还要打造一个生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