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句诗:各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诗是针对当时诗坛各诗家互不买帐,各自筑坛立派而说的。 现在的云南茶界也是如此,门派林立,协会众多。老虎不是没有,问题是猴子也想当大王,那怎么办?反正成立民间团体也不难,再去申请一个不就得了吗。 云南的茶叶团体,除却地州,在昆明,业务范围辐射全省的,就有七八个。分门别类,大概有这几类:卸任老领导挂帅的,专家学者挂帅的和商人挂帅的。前两类,想得通,现在中国的大多数社团也是这么个模式,也是普遍认可的。商人挂帅的,本来也理所当然,一个行业的领军企业,有名有望的、成功的企业家来担任会长的,也是大量存在的。最负盛名的,就是遍布全球的浙江商会、福建商会、温州商会等。 可是,云南的茶叶社团很畸形。多而无用,重复建设,真正发挥点作用的,就那么一两个。老领导担任的,就有好几个。专家学者担任的也有几个。商人担任的,也有好几个。老领导,专家学者有名望,还可以理解。可是企业领导担任的,就很滑稽。越是大的企业,成名的企业家,人家越不热衷这些虚名假利的头衔,忙着去做自己的事。反而是那些不大不小的企业,热心得不得了,得了利的同时,还想得名。实际上,这得名有两种情况,好名和烂名,而商人们在搞这些个道具或搭台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想的太好了。--说远了,而反过头来,在大场合,他们又得请这些老领导、老专家去撑门面。 多说一句,我见过许多大企业老总的名片,明明白白的写着某某集团、某某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人家明明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做企业,企业就是企业,老板就是老板。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不大不小的企业老总,却好那些虚名得不得了,头衔大的吓人,全是一些国际、国字号开头的某某克来登大学的客座教授、访问学者,某某企业顾问、什么什么专家等等,不一而足。全都想往专家上靠,全都装出一幅文化人、学者的样子来。--又说远了,回来。 福建、浙江等茶叶大省的协会,在茶叶发展起来的那几年,其实也存在这种状况,大大小小的协会各自为政。后来,为了规范行业,他们的模式是政府出面,把这些协会通通整合掉,统一成立一个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协会,由一个威望最高、或者职位最高的专家、领导来任会长。比如福建,就整合成了福建茶叶产业联合会。浙江,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是在任的省政协主席。 云南也该走这种模式,把所有的协会整合掉,成立--云南茶叶产业联合会,至于会长由谁来担任,那是政府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