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茶叶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平等最根本的是经济上的平等。改善少数民族的经济处境,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所以,先生一直把茶叶技术推广服务、茶叶发展的重点放在那些最贫困的民族地区。在先生任所长三届九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勐海县的傣族、南糯山哈尼族、布朗族,景洪市攸乐山的基诺族,西盟县岳宋的佤族,孟连县朗勒的傣族、哈尼族,澜沧县的拉祜族,双江县勐库的哈尼族、瑶族,江城县的哈尼族、彝族,潞西市芒伴景颇族等新老茶区,与当地合作,设立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良种推广、生态茶园、综合试验示范区、星火计划等各类试点、样板和项目,使茶叶成为当地民族同胞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来源。 西盟原来产茶很少,全县年财政收入才有5万元,县委把先生请去考察,看过以后,先生答应设点,县委书记和副书记怕茶科所的人吃不了苦,说:"你们搞西盟镇吧!"先生说:"哪里最贫困,就在哪里搞。""岳宋最穷,大男人都没有裤子穿,在国务院挂了号。""那好,就以岳宋为重点,西盟镇也搞。"茶科所派出两位同志在那里扎了四年,建成了3000多亩速成高产新茶园,至今仍福泽当地的佤族同胞。 勐海南糯山是栽培茶树王的所在地,它被茶叶界身拜心拜,赵朴初先生都去拜望过,是历史名茶之乡。1957年,产茶3700担。有的农家茶叶收入占全家收入的80%。后因长期掠夺经营,1979年降到了900担,老茶树每年以7%的速度死亡,茶叶衰败后,转向毁林种粮,三年之内,森林几乎全部被毁光,再三年之后地力耗尽,粮食无路,经济陷入危机。为挽救名山名茶,帮助哈尼族同胞走出绝境,1985年,先生建议县委在南糯山设立了茶叶经济生态乡项目。1986年,先生又向省里争取到国家首批星火计划项目,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流沙河两岸南糯山、勐宋山发展了新茶园8000多亩。农科部门配合,实行科学种田,发展杂交稻,轮歇地由9000亩退至2600亩,一举挽救了名茶之乡,现在农民茶叶采不完,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遏制,仅南糯山产茶已达2万担以上,成为云南茶叶第一村。2006年时,村党支部书记江且说,农民有了私人轿车30多辆。名茶名山发扬光大。哈尼族农民在先生离开勐海前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把你养起来,我们养得起你。" 澜沧县是发展茶叶的好地方,茶科所去设点前,产量为9000担左右,经茶科所在卡朗、富邦建立新老茶园示范点各1个,种植茶叶就迅速在全县推开。后来又在惠民建立了一个生态茶园综合示范区2000多亩,茶树栽培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在富邦,茶科所派去的徐爱民尤其出色,多次得到省委书记普朝柱的表扬,并被评为"全国青年突击手"。20世纪90年代,澜沧茶叶已达5万担以上,现已达10万担,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使当地的拉祜族同胞告别了赤贫的生活。 江城县是云南多雨中心之一,是茶叶最佳发展地区,县委、县政府想用茶叶搞一个脱贫项目,苦于得不到科学论证和技术做后盾。县委书记苏全忠和杨县长几次登门,把先生和梁凤铭(梁老师为先生夫人,也是功勋卓著的茶叶专家)等专家请了去。经过一个多月的爬山越岭考察,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规划设计,提出了牛洛河万亩茶叶经济生态园的可行性研究与总体规划设计意见书。1988年1月4日,在思茅通过论证,获得了13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单项扶贫项目。政府聘请先生和梁凤铭为顾问,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三年就建成了10300亩速成丰产生态茶园,第五年产茶8000担,速度之快、成效之好,为中国茶史所未见。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省长和志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92年12月16日,在牛洛河茶场五周年庆典上,亲送精裱大型条幅,称赞牛洛河茶场是城乡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使贫困山区生产力产生跳跃式发展的典范。它使2000多户瑶族、哈尼族同胞脱贫,年收入由185元上升到1300元。 孟连是与西盟齐名的贫困县,先生应邀到那里考察之后,感到土壤不够理想,大多是石灰岩地区,为慎重起见,派人去一边试验,一边发展。最后在朗勒建立了5000亩茶园,形成了孟连的新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