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壶被称作茶具的冠冕,以其质朴的特质和深刻的艺术内涵,成为我国茶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的茶具最初是陶器,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陶制和瓷制的茶具。根据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中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可以断定在北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紫砂制作的茶具,不过还不是真正的紫砂壶。 据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的记载,最初用紫砂制作紫砂壶具的是明朝正德年间金沙寺的一个僧人,因年代久远而不知叫什么名字了。这位僧人闲来无事,就在烧制陶缸和陶瓮的时候,尝试着用紫砂制作茶壶。当时,学子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陪伴他读书的家童供春(又叫龚春),平时也无事可做,就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制坯,学习制作紫砂壶。他制作的紫砂壶,壶形新颖、雅致,质地薄而坚硬,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石"之称,因而,供春成为紫砂壶的杰出代表。后来有一个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模仿供春制作紫砂壶,他做的壶形比供春做的个头大。有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从茶馆茶客的议论中得到启示,就开始制作小壶。从此,宜兴紫砂壶名声远布,流传开来,成为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明代周密《宜都壶记》中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桃溪客话》载:"阳羡名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一把好紫砂壶,能与黄金争夺价钱的高低,堪称难能可贵。于是收藏者纷纷解囊,更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的身价。即使是今天,紫砂名壶也是收藏家们不惜重金寻觅的目标。 紫砂壶之所以大行其道,不仅仅是由于它的造型美观,样式很多,小巧玲珑,还由于用它泡茶时有很多其他茶具所不具备的长处。一是制作紫砂壶的紫砂是一种带有微细气孔的材质,透气性能好。用紫砂壶泡茶,能品味到茶叶固有的香气,茶汤不易变味;二是紫砂壶能吸收茶汤,经久使用壶壁积存茶锈,就是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久久不散;三是紫砂壶由于砂性材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在手里不烫手,还能在文火上加热而不会裂损;四是紫砂壶使用时间长了,因手掌抚摸和茶油浸润的作用而变得油光锃亮,正如《阳羡茗壶系》里所写的,"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人手可鉴";五是紫砂壶的造型富于变化。这种壶全是手工拍打、镶接制作的,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并且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 据说,第一位制作紫砂壶的僧人,在他制作的紫砂壶上就镌刻着"闲静有致"的字样。这说明他在制作紫砂壶时就熔铸进"茶禅一味"的理念。事实上也是如此,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是将哲学理念、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汇集于一身。紫砂本身的自然色泽朴实无华,制作者就在这种自然形态的紫砂上进行加工、创造,就使得紫砂壶产生了绝妙的美学效应,给人以质朴无华、端庄淡雅、稳重静穆、自然流畅、敦厚蕴藉等心灵感受。奥玄宝在《名壶图录》中说,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紫砂壶的这种古朴淳厚、不媚不俗的气质,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因而文人将玩壶与品茗视为相得益彰的"雅趣",这也使得紫砂壶的身价大增,成为茶具中的冠冕。 对紫砂壶的选用分为两种,一是收藏家的收藏,二是嗜茶者饮茶使用。尽管选用的标准有所不同,也有高下之分,但是有些共识性的原则还是应该注意的。不如此就容易被赝品所迷惑,达不到预期的饮茶和收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