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紫陶茶壶记者 张玉杰/摄 "建水紫陶要守护传统,但缺文化创新,器形单一、不能自我突破。我建议举办建水陶全国创意设计大赛,借助全国的智慧发展建水陶。故步自封、关门自赏、自我发展、排斥异己,没有出路。"红河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的微博,无疑给繁荣的建水紫陶业泼了一盆冷水。 自2004年以来,建水紫陶年产值以每年1.2倍增速大踏步发展。2008年时紫陶生产企业仅32家,产值2000多万元。今年,建水紫陶企业已发展到100余家,预计产值将达到1.5个亿。但高速发展之下,建水紫陶也日渐显示出隐忧,整个紫陶业多为手工作坊式经营,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全手工制作下紫陶价格连年上涨,却因技术封锁和学习时间较长而凸显人才短缺。 7月1日到7月4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建水紫陶业代表和红河州、建水县两级政府官员共44人,到日本京都举行了为期3天的"建水紫陶日本京都文化艺术交流展"。这是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在扭转多年颓势之后第一次走出国门。然而,在走出国门之后,建水紫陶如何华丽转身保持不败,是摆在当地政府和行业面前一道难题。 复兴 为了发展紫陶,这里的村民把建在路边的厕所也拆了,为铺面和作坊让地。 在建水城北郊,世代生产陶器的碗窑村里,狭窄的街道两旁开满了几十家经营各类紫陶的铺面。店内摆放着的无一不是做工精美,抛光铮亮的各式紫陶器皿,而在店面背后都是加工紫陶的作坊。在街道背后,还有一根巨大的烟囱正在向外喷吐着黑色的烟雾。周末,由于前来选购紫陶的人太多,狭窄的街道不时出现堵车。 7月9日,建水意达陶庄的总经理段红俊坐在碗窑村临街的铺面里边喝茶边看纪录片。此时一名拿着印章的工作人员前来询问:"你看看这个印章能不能用了?"段红俊接过印章后查看说:"字要凸出来的,要一个比这小一号的印章,印章要盖在泥坯上,太大了容易让泥坯变形。" 目前建水紫陶的从业人员多达2000余人,登记在册的紫陶企业有70余家,还有30余家正在筹办。为了发展紫陶,这里的村民把建在路边的厕所也拆了,为铺面和作坊让地。而这里所出售的紫陶价格不菲,相同材质和相似外形的茶壶,根据做工的细腻程度和茶壶上的字画是否为书画名家所作,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但这里的一切,如果放在8年前,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紫陶最初生产的是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改制花瓶、笔筒和气锅等物品。从民国初年起,建水紫陶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进行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呈现出的紫陶典雅秀丽,受人喜爱。1953年,建水美术工艺大师向逢春带着80多件紫陶产品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业界好评,由此建水紫陶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陶之一。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建水紫陶因注重产量,使得生产紫陶的工艺简单,紫陶上的名人书画非常少,主要是以花盆、气锅、茶杯等实用品为主。这让紫陶产业日趋没落。 在2004年,建水县只有200多位紫陶从业人员,一共5家紫陶企业和作坊。碗窑村的年轻一代大多从事着与紫陶无关的工作。但从2004年起,建水紫陶由于搭上了普洱茶这列高速前行的"列车",也使得日渐没落的建水紫陶再次复兴。 2005年,生产建水紫陶的几家作坊受到普洱茶风行的影响制作了一些茶具,并参加了首届普洱茶交易会。由于紫陶的质量好,有着能够满足储茶、泡茶所需的良好的透气性,而且茶具外面有书画装饰,满足了人们对茶文化要求,因此与普洱茶相伴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近年来,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加了传承人及其作品的身价。 马成林在家中制作紫陶记者 张玉杰/摄 发展 甚至原本不懂紫陶的人员,也抱着资金前来投资。如今,碗窑村的紫陶作坊已遍布全村2公里长的街道。 与碗窑村其他紫陶作坊相同,意达陶庄也是采用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在拉坯工序处,还挂有一张100余幅不同样式茶壶的图案。段红俊取来一块排除空气的泥块放到了不停转动的拉坯机上,随着双手指头间的配合,5分钟内一个圆柱形的泥块就变成了茶杯。他说,不管是要做什么样的紫陶产品,只要看到样子,自己就能把坯拉出来。虽然自己从小就会拉坯,但对于紫陶的制作工艺自己只是万金油一类的人物。对每一个关键环节都会,但却并不精通。其他环节还得靠不同的艺人来制作。 意达陶庄是段红俊和另外3个合伙人2010年底开的,出资50余万元。而此前,他并没想到自己的人生还会回到做陶器这条路上来。 段红俊的父母都是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现已倒闭)的老职工,由于受父母工作影响,他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玩泥巴",久而久之便学会了拉坯。但他坦言,自己从上学时就没有想过将来要和紫陶打交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段红俊从学校毕业后,被父母安排进了当时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干的是烧窑的工作。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觉得前途暗淡的他在陶厂工作一年后便离开了单位。此后的10余年间,他跑过运输,干过装修,再没和紫陶打过交道。 但随着2004年以来建水紫陶业逐步复兴,紫陶的制作越来越精细,价格也越卖越高。看到昔日自己觉得没有前途的行业重新焕发光辉,段红俊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4个人合伙开起了意达陶庄。 段红俊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虽然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已经倒闭,但该厂的职工大多都在从事紫陶制作,甚至原本不懂紫陶的人员,也抱着资金前来投资。如今,碗窑村的紫陶作坊已遍布全村2公里长的街道。 封闭 想要让建水各家制陶企业(作坊)的核心技术资源共享、共同进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建水紫陶企业从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余家,但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紫陶发展的瓶颈之一。多名制陶人员都表示,能够掌握从制泥、拉坯、修坯、书画、雕刻、填泥、烧制、打磨等八大工序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从业者,只掌握一两个环节的技术。 段红俊之所以与其他人合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最擅长的是拉坯,但诸如阴刻阳填这样的特殊工艺,还需要特殊人才才能做得好。 段红俊的生产区域内,堆放有5种不同颜色的陶土。陶土想要变成紫陶,首先要将5种陶土粉碎,捣碎搅拌,把泥浆导入纱网中过滤沙石后,再灌入压滤机中将水分排出。剩下的,就是可以用来做紫陶的泥土。当询问一桶泥浆经过压滤后能留下多少分量的泥土时,段红俊表示,这是商业秘密。而不同颜色陶土之间的配比,各个作坊也是互不外传的。 在相互竞争的大环境下,紫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采取师徒制,核心的技术并不愿意外传。作为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向炳成,也无奈于掌握技术的人才从自己企业里流失。核心制作技术外传之后,流失的不仅是人才,还有金钱。 向炳成说,想要让建水各家制陶企业(作坊)的核心技术资源共享、共同进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宜兴紫陶早在30年前就大规模发展,那里的老一辈大师已经什么都不缺,会把技术贡献出来。但现在的建水竞争激烈,想要保护自己都还来不及。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又缺乏政策引导,大家挣的都是血汗钱,不会轻易把技术贡献出来。 建水县人民政府调研员、建水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认为,各作坊之间把泥料配方搞得太神秘,紫陶发展最为紧迫的是人才培养。泥料配比的多少,只是和泥料的密度有关系,对于紫陶的烧制有一定影响。从2009年起,建水县与红河学院合办了一个学制5年的绘画专业函授本科班。在紫陶界,大家称这是建水紫陶的"黄埔一期"。 而在建水紫陶界德高望重的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马成林,也关注到紫陶业技术传承的问题。他准备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建水紫陶技艺培训班,如今教室已经初具规模,可以容纳约20名学生,另外还有约2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他设想,教的内容将从基础开始,培训时间约为一年,招生对象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具备一定紫陶功底的行业学徒。第一期先进行试点,用成绩来说话。 废弃的龙窑记者 张玉杰/摄 泡沫 同样大小的茶壶,有的卖几百元,有的卖上千元、上万元。 随着赴日交流的建水紫陶业代表回到建水,紫陶更是成为建水县大街小巷都在谈论和关注的话题。 在建水经营名家书画、紫陶、古玩的"义文轩"店铺老板董荣义,是最为高兴的一个。因为选到日本参展的100件紫陶作品中,有12件就是他的藏品和作品。当他看到赴日代表团成员带回一张日本方面印制的宣传单时,更让他喜出望外。因为宣传单正面展示的6个紫陶作品中,有4个是他的藏品,1个是他的作品。他特意彩印20份,放在店里宣传。 "义文轩"里共收集了400多件不同时期的建水紫陶。最近,董荣义花了1万元从另一家古玩店里收购了两只产于上世纪50年代,由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向逢春制作的花瓶。他介绍,如果是放在10年前紫陶还不兴旺的时期,这两只花瓶的收购价在2000元左右。他还收藏有当代另一位大师的作品,一个黄色的紫陶笔筒,3万元。 董荣义觉得,现在的紫陶产品虽然加工日趋精美,但有不少是雷同的,如此价格就不会太高。只有将大师的书画反映在紫陶上,这样的紫陶才具有唯一性,附加值才会高。 现在他和朋友合作,邀请一些著名书画大师在紫陶上进行创作。 建水紫陶使用的是相同的原材料,但由于器形和是否为名人书画的差别,价格差异巨大。是否会存在经济泡沫呢?段红俊认为,如果紫陶上有名人书画,那么其价值不好衡量,但一些人本身不够格当大师,却又给自己贴上大师的标签,提高其紫陶价格,这样的情况便出现了经济泡沫。 谢恒表示,现在紫陶的价格偏高于实际价值,但偏高多少难以界定。实用性紫陶价格比较稳定,但收藏型紫陶因有名人书画而使得价格较高。但按照市场规律,只要市场接受就有其合理性。 马成林则表示,这是一个无需担心的问题,如果市场接受不了,其价格自然会下降。 无奈 建水紫陶行业总体规模小,面对市场竞争都是单打独斗,眼光放不长远,商业文化发展并不成熟。 陈潇(化名)是建水紫陶的一名经销商,对于这门生意,他的感触是越做越累。虽然建水紫陶发展势头很好,但建水紫陶行业总体规模小,面对市场竞争都是单打独斗,眼光放不长远,商业文化发展并不成熟。现在的发展状况在他看来,只是能吃饱,但能走多远还不知道。 陈潇原来经营着普洱茶和宜兴紫砂产品,从2007年开始经营建水紫陶。经营初期,相对较低的价格和良好的工艺品质,一度让他的生意做得比较顺利。 紫陶热销,价格随之上涨,但上涨的幅度和频率却是他难以预料的。有一次,他一个月之内连续三次到某一厂家批发紫陶茶壶,但都遭遇涨价。第一次批发时,每个茶壶的价格在300元,但第二次上涨到600元,第三次竟然涨到800元。他觉得,面对频繁提货的经销商,紫陶作坊主的心态是"我的钱被你赚了,所以我也要从你身上把损失的钱找回来"。 陈潇认为,常规商品应有一个价格体系。但在价格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时,作坊主肆意涨价,这给经销商带来极大的销售压力。一段时间内经销商手里的紫陶出现滞销,导致资金回笼慢,新款紫陶买不起,旧款紫陶难销售,没有形成良性的经销体系。 做了5年的经销商后,他认识到在紫陶的经销关系中,永远是作坊掌握着主动权。如果再这样做下去,自己恐怕会被日益高涨的紫陶价格套牢。为了减轻压力,他决定自己开办作坊,亲自生产紫陶。 制陶人员进行拉坯 记者 张玉杰/摄 隐忧 现在外省一些地方的制陶技术发展很先进,但由于陶土资源接近枯竭而略显衰落。 虽然建水紫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多名紫陶作坊主都表示,现在外省一些地方的制陶技术发展很先进,但由于陶土资源接近枯竭而略显衰落。相比其他地方,建水紫陶的陶土资源显得相当丰富,为了今后的长足发展更应该珍惜。由于听说兴建的紫陶工业园区要生产工业、建筑类陶瓷,也令他们担心会对优质陶土造成过度开采,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法规,有序开采陶土。 对于紫陶工业园区的定位问题,作坊主们也充满担忧。虽然工业园区还没有开始建设,但对于园区内是以工业陶生产为主还是工艺陶生产为主感到迷茫。如果生产工业陶,会因此产生陶土资源争夺。如果以生产工艺陶为主,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入工业园区,进入后能带来哪些好处?这些疑问暂时还无人回答。 马成林说,政府一直要在另一个地方建紫陶工业园区。但他觉得,经过几年的发展,碗窑村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了紫陶的新兴"工业园区",一百多家人在此经营建厂,已经没必要搬走。倒是应该好好修一修村里的公路,让拉煤的大车从村子外面过,对村子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让碗窑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园区"。 前路 对于陶土资源的保护,建水县国土资源局已进行深入调查,建水县人大已经起草《建水紫陶产业发展与保护条例》来规范对陶土的使用。 谢恒表示,建水紫陶此次赴日交流,证实了建水紫陶在文化兼容性方面的优势,为不同字、画等艺术创作提供了特殊的载体。通过对比日本陶瓷,建水紫陶有着对每一个主题都有具象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并受到了日本友人的喜爱。而建水紫陶在造型上的创新则不如日本陶器,这是建水紫陶应该学习的地方。 虽然建水紫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还缺乏明晰的发展目标。建水紫陶将来要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分别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不清晰,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但目前的建水紫陶应从文化和工艺上提升品质,进行创新。希望在泥料配方和烧成控制环节上引入计算机控制,有科学数据支持质量才能更稳定。增加化验、检验手段才能让泥料的密度趋于合理,器形和质量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坚持紫陶是文化陶,从文化品位来突出建水紫陶特有的个性。注重商业文化,提升商家素质,以此吸引书画名家,提升产品附加值。 对于陶土资源的保护,建水县国土资源局已进行深入调查,建水县人大已经起草《建水紫陶产业发展与保护条例》来规范对陶土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