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那么,"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西施壶】 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 "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像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美人肩壶】 美人肩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井栏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三种功能: 第一,防止沙尘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加盖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 第二,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而不慎跌入井里,特别防止寒冬井边冻冰时汲水人滑入井里。 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认为是"妖象"。 至于说井栏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栏材质之美,如唐、宋、元宫中和贵族就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一是井栏刻字之美,即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艺术价值更大些。金石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做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渎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最为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还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由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容庚等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井栏文物的珍重。 【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龙蛋壶】 龙蛋壶是茶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关于龙蛋壶的起源,有这样的记载,清代吴鼎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这是最早的龙蛋壶式。龙蛋的造型是取于蛋型。 "龙蛋壶"造型取于蛋形,在诗经《貔貅出世》中记载,龙的九太子貔貅是从龙蛋中破壳而出的,而在民间,貔貅既有辟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万事无忧"的含义在里面,在东方文化中,龙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吉祥图腾,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 【茄段壶】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欣赏茄段壶可以从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生活的魅力,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